在當前的時代中,通才逐漸開始被社會所接受,成為最稀缺的人才。通才有哪些優勢呢?
相對于專才來說,通才的成長往往是厚積薄發,后來居上的。通才是不贏在起跑線的人,他們不像專才那樣,靠刻意練習專項技能,成為狹窄領域的大拿,而是廣泛涉獵,不斷試錯,從而發現自我,成就自我。通才主要有三方面優勢:
首(shou)先,通才在(zai)不斷試錯中能更(geng)充分地認識自我。人生最終極的三個哲學問題就是我是誰?我從哪里來?要到那里去?認識自己是一件重要又困難的事情,只有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基礎上,選定與自己最佳的匹配方向,才能有更大的幾率取得成就。
但自我認識這件事,只有在廣泛涉獵和不斷試錯中,我們才能得到“我是誰?”這個問題的答案,這就需要擴大我們認知和事業的范圍,而不局限在一個狹小的世界里。
其次,通才還(huan)更(geng)具有創新能力(li)。創(chuang)新(xin)往往來(lai)自(zi)于不同知識和領域的連接(jie)。歷史(shi)上那些(xie)各個領域的開創(chuang)性(xing)的天才(cai)都是通才(cai),愛(ai)因斯坦既是科學家,也(ye)是哲學家、音樂和文(wen)學愛(ai)好者(zhe);馬克斯•韋伯是社會學(xue)家(jia),也是宗教學(xue)家(jia)、經濟學(xue)家(jia),不懂中(zhong)文的(de)他,還寫出了傳世名作《儒教與道教》,被譽為“最偉大的(de)外行”。
喬布斯也在講演中表示,蘋果電腦之所以有那么優美的字體,完全得益于他在大學旁聽的書法課。當專才們在自己狹隘的領域苦苦掙扎時,通才卻能夠倚仗自己廣闊的范圍打破認知壁壘,觸類旁通,別開生面。
最后,通才(cai)在事業上比專才(cai)更(geng)有后勁。我們往往認為,一個人越早擁有專業技能,成為專家,就越有可能獲得職業上的成功。但我們忽略了一個除了專業技能之外的指標——匹配質量。
匹配質量是指一個人的個人特性與所從事的事業之間的匹配程度。如果一個人年紀輕輕就選定了一條道路,可能最后會發現最適合自己的并不是現在走的這條道路,卻又缺乏改變的靈活性。而且,當我們在過度專業化中沉浸太久之后,一旦目前的職業淘汰過時,就很難適應新生職業,這也是一種缺乏靈活性的表現。
通才能夠找到匹配質量更高的事業,并能隨時代的需要更新自己的技能,彌補專業技術上的不足。
如何成為一個通才呢?
第一,別怕輸在起跑線(xian)上。成名并不一定要趁早,每個人成長的節奏都是不一樣的,急于求成得到的可能只是曇花一現。人生是一場馬拉松,而不是百米沖刺。我們不必苛求刻意練習帶來的少年得志,而更應該為長期發展留足后勁。
第二,尋求(qiu)高(gao)的“匹(pi)配質量”,多行動(dong),在嘗(chang)試中認識自(zi)我。認識自我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,只有在經歷過一個領域之后,你才能發現自己的才能和性情適不適合這個領域。就像談戀愛一樣,只有花時間了解、尋覓,才能有更大的概率找到自己的“最佳匹配”。
第三,不(bu)管(guan)主業(ye)是什么,都要給(gei)自(zi)(zi)己留出“刻意(yi)業(ye)余(yu)”的(de)時間,嘗試不(bu)同領域的(de)知識和業(ye)務,擴大(da)自(zi)(zi)己的(de)范圍(wei)。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個狹小的世界里太久,這樣很容易陷入認知壁壘。
第四,要勇于跨界。顛覆式的創新都來自于不同領域之間建立的連接;就像我們前面說到的,開普勒、達爾文、愛因斯坦、香農、韋伯、喬布斯,這些在各個領域完成顛覆式創新的大師,都得益于在不同領域建立了連接。
第五(wu),學習的目的是成為健全、博(bo)雅的人,而不是一個刻意練習出來(lai)的工具。在哲學上來講,固定的專業化分工是異化的根源。我們不是一個追求成功的工具,在今天這個高度專業化的時代,我們更應該回歸教育的本質,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健全、豐富的人。
專業化也并非一無是處,而應該避免過早和過度的專業化,認識到專業化的弊端,并盡可能地擴展自己認知和事業上的范圍,努力成為一個通才。
專家在今天仍然沒有徹底過時,專家仍然是一個光環式的標簽。但在這個知識大融通、信息日趨民主化的時代里,專家相比于真正的通才面前,越來越相形見絀。因為,那些顛覆式的創新和革命性的范式轉型,大多都是由通才完成的。
來源:《今日管理》2111期
![]() |
|
![]() |
企業家在2023年一定要創新的同時,把握好三大謀略:控制成本、差異經營、集中飽和性攻擊。 |
——于彥忠 2023.01.19 ![]() |